准锦周评20230807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08-07


    准锦周评20230807

   


     本周我们关注船舶行业。

     自全球造船业订单2021年开始复苏,当前已历经两年,期间我们看到订单量复苏、船价与钢价同向波动改善的各个阶段,如今行业盈利复苏的底色越来越清晰,根据中国船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,2023年1-5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.4亿元,同比扭亏为盈,韩国两大造船集团现代重工、三星重工的Q2业绩也实现全面扭亏,行业盈利拐点已清晰可见。根据 Clarksons数据和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2022 年我国新接订单量、在手订单量和造船完工量以万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 55.2%、47.3%和 49.0%,站在2023年第二季度,我国船舶全球市占率甚至达到了70%,可以说行业复苏拐点已经过去,而行业复苏能走多远将是我们关注的问题。

      我们认为本轮复苏的持续时间长,且叠加供给需求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,再考虑到成本波动,本轮行业盈利复苏的持续性更强,产业更有韧性。

     从需求看,2021 年海运景气度回升明显,全球新接船订单(按万载重吨统计)同比增长 97.2%,2022 年新接订单万载重吨口径同比-36.5%,但新接订单金额同比仍增长 8.2%,主要系各船厂排产饱满,大部分新船排单已经排到2027年,部分船厂在手订单与最大产出比例达到7倍,造船已进入“量降价升”的挑单环节。而推动船舶需求的重要力量,我们认为首先是船龄到期,距离上一轮高峰交船已经20年以上,根据平均拆解船龄25年分析,船舶的自然更新高峰正在到来,更关键的是碳中和目标下,节能降耗要求对需求影响巨大,在全球减碳发展大背景下,根据国际海事组织(IMO)要求,全球航运业2030年要求全球碳排放强度降低 40%,2050年碳排放量降低50%,在这一要求下,新船必须有效采用替代性低碳燃料和零碳燃料的实施方案,新的营运能效措施必须施行,并最终开发和提供零碳或非化石燃料,以实现下半世纪的航运脱碳,而根据 VesselsValue 统计,在全球现有活跃船队(集装箱船、散货船、油轮)中,只有21.7%的船舶符合相关节能和运营规定,因此存在迫切的船舶更新需求。

      从供给看,本轮全球供给与上一轮相比,产能扩张和竞争非常有序,非常利于价格的稳定和稳步上涨。上一轮高峰后的十年低迷,使全球船厂加速整合,活跃船厂数量逐步走低,产能逐渐出清。2008 年以来海运市场开始进入低迷,全球活跃船厂数量减少,根据Clarksons数据,全球活跃船厂数从2008年的1014家下降至2022年373家,同时全球船厂加速整合,消化过剩产能,如 2016 年中远海运合并下属船厂设立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,2017 年招商局与中外运整合下属船厂合并,2019 年中国南北船合并,日本联合造船与今治造船合并成立新公司“日本造船”,2021 年韩国现代重工与大宇造船海洋重组等。目前,全球Top2造船集团承接订单占世界订单的25%,Top5造船集团占世界订单的 50%,Top12 的造船集团占世界订单的75%,中日韩三国造船完工量占比达 90%以上,可以说全球造船业已呈现寡头格局,在这一格局下,船厂对价格的控制力更强,对船期的排单更加从容,因而新船价格的走势也将更稳健和持续。

      从结构看,上一轮的需求爆发点是散装货船,而本轮需求的增长点是集装箱船、汽车船、液货船和客滚船,其技术标准均比散货船高,价格也大幅超过散装货船,我国船厂正处于从散货船向高附加值货船升级的过程中,尽管韩国船企在这一领域的高端市场还具有相当强的领先优势,但中国船厂正在逐一突破行业天花板,如豪华邮轮已经实现0-1的突破,尽管首单呈现亏损,但未来批量接单的盈利潜力巨大,根据相关机构判断,未来十年,中国船企的产品升级将持续推进,产品附加值和毛利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。

     最后,钢材价格下降能持续改善材料费用率,在管理上,坞效人效的提升和费用管控能力优化摊薄固定成本,中国的船企在产品结构升级中伴随着管理升级,费用率有望进一步降低,利润还有进一步修复的潜在空间。

     船舶制造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制造业,在几轮周期中,中国企业持续投入不断升级,船舶制造已成为我国重要优势产业,在本轮全球的复苏周期中,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复苏之路将走得更为长久,投资者可以聚焦头部优势企业,把握行业复苏节奏,赚取更大的超额收益。